查看: 27841|回复: 0

中国学问需回到体践之学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5-23 18: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湾学者薛仁明 20120928日来源:文学报 记者 何晶 

十余天的大陆之行……所见所闻,多有感触。其中之最,则是,大陆的读书人,实在太不快乐了。……读书人的郁结忧深,两岸皆然……但相较说来,大陆的读书人,除了忧郁干枯,普遍是更急躁,也更容易激愤。知识分子才相聚一堂,动辄开骂,个个义愤填膺……我看到许多知识分子一张张的脸,躁、怒、愤、戾,全然全然,都是纠结。”2011年,台湾学者薛仁明因为《孔子随喜》一书的出版在大陆走了一圈,回去后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我读大陆读书人的脸》的随想,写了如上一段感触,一时间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弹。近日,他在大陆进行巡回演讲时,再次提及这个话题,他坦言,躁郁已不仅是大陆读书人的独有状态,而成为了这个时代整体读书人的通病。

为什么今天的读书人,越来越处于一种躁郁状态,一不小心就会躁郁起来?薛仁明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个时代我们离越来越远是儒家六艺之一,虽然说起来是音乐,但它却包含着所有的美感,而读书人离越来越远,也就离美感越来越远,以至于我们整个民族的美感消失掉了。我们总在谈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自信心,要建立起这些,就在于让我们的美感恢复,只要我们找到美感,我们的民族文化自然也就恢复了。

但是,美感的恢复并不容易。中国的学问讲究格物致知,而今天的学问已经跳过了格物,直接致知,而格物正是得到美感的必要途径,所谓格物,就是你直接去面对、感觉一个事物,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直觉性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对美感的体认,因为美感不是用分析的,也没有理论,而是直接去感觉的格物的目的在于感受,而有了感受再来谈知识谈理论,学问才有了一种保证,如果没有感受、没有格物的基础,越来越多的致知会形成一种负担,面对越来越严密的理论结构时你会喘不过气来。而正是读书人越来躁郁的关键所在,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思考,在推理,在判断,活在抽象的概念里,结果你读书读得越多,异化得就越快

但是,今天的教育中格物缺失了,现在的教育经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薛仁明提到自己当老师时的感受,我在去学校的途中看到什么花开了、哪些树绿了,就会到班里问我的学生有什么感受,但他们往往没有回应学生们对身边的景色、声音没有感知,进驻不到他们的心里。在他看来,这正是当下教育中一个严重问题,我们的学习必须是全面的,视觉、嗅觉、听觉等这所有的感觉都要加入进来,当所有这一切调动起来,你才能真正地格物,才会对事物没有隔阂地了解、感知知识不是坏事,但是知识应该建立在格物的基础上中国今天的教育受到西方的一系列影响,过于强调概念系统,并不是说这样的系统不好,但是这样的系统应该建立在格物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化为己用。

中国的学问要有自己的讲法,这个讲法要回到体验实践之学,薛仁明认为,中国学问应当回归到自身的传统。西方哲学是在比较脱离的环境下衍生出来的思辨、思考,但中国的学问却是实践之学,孔子周游列国、四处奔走,几次遇到生命危险,他的学问怎么会是那种静静地思考、逻辑推论而来的呢?他的学问恰恰是面对各种人生体验才提出的新鲜想法。在薛仁明看来,读书的目的在于自身的生命修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读的所有东西、做的所有学问,是对我自己的生命有作用的,这个作用就是让自己明朗、愉悦,修己然后才能影响他人。

也正因为此,薛仁明十分不解,一些国学大师在电视上讲论语、讲庄子将其通俗化作为大众的心灵鸡汤,但背后却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在他看来,做学问最坏的情况就是,为人与学问相距甚远,甚至完全不相干。他强调回到体践之学,讲究感觉踏实我自己做到几分,就说几分,感觉具体而微的平凡事物带来的乐趣,不追求看似伟大的理想。

紧跟协会走,什么都会有,哇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排行榜
  • 最新
  • 热门

关于集团

海归集团是以国内海归及国外华人华侨留学生为主的内部交流平台,国家重要的招才引智机构,全球总部位于中国北京,在海归圈内享有至高的荣誉与地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可信网址,诚信网址

集团全权委托北京(上海)尚公律师事务所为官方法律顾问,保障集团在全球各地的权益。

交流工具

客户端

新浪微博

手机微信

© 2009-2021 海归直聘APP|海归集团|海归协会全球官方网站.京ICP备2020046083号-1.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1032
  • 在线客服系统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